谁的胜利--华为论剑之角色的变化

发布于2016年12月09日浏览:5160次

华为的胜利究竟是谁的胜利?连载一

                                                               华为论剑之角色的变化


华为,中国通信业民营企业,成立于1987年,当时注册资本2.1万元,创始人为中国退伍军人任正非。

华为公司创立20年后,到2008年,年合同销售额已经达到233亿美元,全球员工逾8万人;有报道称这一年,华为已经取代飞利浦成为世界上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公司。

 

在这些枯燥的数字背后,每一个中国的通信行业人都会深切感受到这二十年,特别是近十年间华为公司对中国、甚至对全球通信行业的影响和冲击。

 

十年前,几个西方通信巨头如爱立信、诺基亚等公司的工程师出差时拿着巨额的出差补助,住着五星级酒店,接受着中国运营商员工无比崇敬的眼神,丝毫没有把华为这个中国本土公司貌似“土土的”员工和产品们放在眼里。那时候,华为在业内人士的眼里更像是一个用低价——甚至无价——策略四处捣乱,有着奇怪的公司文化,员工们用着各种廉价自制软件疯狂加班的公司。

十年间,通信市场风起云涌,各方角色你方唱罢我登场,头把交椅的爱立信的市场份额开始下降,从无暇应付甚至不得不拒绝一些找上门来的订单到开始四处积极销售甚至拼死拿单;诺基亚和西门子的无线部门合并成为中国人称之为诺西的公司,从营业额上仅以一步之遥领先华为,处于爱立信之后的第二位置;而昔日的两个巨头阿尔卡特和朗讯联姻之后,依然落于华为之后保持第三的地位。

很难讲以往西方巨头们的联姻、合并是纯粹的市场原因、经济环境原因,还是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华为这种新兴市场角色的成长冲击,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为了对付市场冲击而采取的联姻、合并等战略,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应付新兴市场角色的冲击。

 

十年后,中国开始迎来迟迟的3G网络建设的时候,也是这一番通信行业翻云覆雨尘埃刚刚落定之时。网络技术终于到来了,技术的领军者却已经物是人非。

在此一轮3G网络建设中,华为拿到了令众多厂商垂涎的市场份额。此时的华为工程师们装备着这个行业里最领先的软件、硬件工具,在任何一个网络建设现场都铺下几十、上百的技术人员;而为了应付一再被压低的价格和市场份额,节省项目成本,我们倒是越来越多的看到重组后的众多西方厂商的工程师使用着中国国产工具和软件。

 

在海外市场,特别是众多成长中的二线市场,华为同样披荆斩棘。在印度,华为拿下了堪与中国的网络规模相媲美的不同运营商的若干合同;在土耳其,全国若干互相竞争的无线运营商竟然都和华为签下了订单;在西班牙、意大利、英国、荷兰这些发达地区,同样不乏华为的身影。

 

这十年间,坊间不禁思索和询问:华为的胜利,到底是谁的胜利?

有人说华为的胜利,是中国政府的支持所致。其实我们如果看看华为在市场上的一路风雨,特别是和大唐等其他背景更加“国家扶持对象”的企业对比来看,会发现华为的成功不但谈不上是中国政府的呵护和支持,甚至很多时候倍受相关政策之苦。六、七年前,华为公司投入数十亿元资金研制开发CDMA技术在450M频段上的应用,最终却因原信产部的一纸禁令而付之流水,后来不得不将CDMA产品线转战海外才算收回投资;在中国本土的TD-SCDMA标准上,华为同样并非引领者或者国家相关政策的既得利益者,长期以来一直和西方企业一样摇摆、犹豫、下注。窥一斑可见全豹,足以看出华为公司确实并非闻着国家政策风声的追随者,自然更谈不上国家刻意的支持保护对象了——任正非甚至拒绝了中央电视台为其颁发的“年度经济人物”奖。

有人说华为的胜利,是民营资本的胜利。那么我们看看华为成立伊始时注册的两万元资本,就会知道资本在华为的成长中从来不是决定性因素。行业内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说任正非当年仅派一名副总去接待罗奇率领的大摩投资团队,搞得罗奇很不开心,却不知在任正非的心中,理想的企业从来不是靠资本运营而变得强壮的企业。

更有人认为,华为的胜利,是和其财务不公开、国家银行的低息贷款支持等金融因素分不开的。其实随着华为走向国际化,在其网站上看到明明白白的财务数字已经不是什么难事。

也有人说华为的胜利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结果,但照此推理,劳动力同样低廉且高科技人才环境、软件人才环境不必中国差的印度等地为什么没有出现一个华为呢?况且在现在的高科技产品市场上,劳动力成本显然不像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那样占有企业成功与否的主导地位。

 

那么,华为的胜利,到底是谁的胜利?


分享 0

您已经赞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