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3年11月14日浏览:454次
1.国产替换是复杂的线性工程,无法跳步,必须循序渐进。
信创的本质就是把IT基础设施重做一遍。但是涉及到的产业链较长,从芯片、服务器等基础硬件,到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到云平台,再到顶层应用和信息安全,大大小小分布着多个环节,且环环相扣。一方面,局部的替换固然有价值,但终归无法消除整体风险;另一方面,目前多数行业都遵循从易到难、从非核心到核心的替换路线,尤其是对于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行业,信创替换必须循序渐进,无法跳步。比如对业务连续性有**要求的金融行业,即便已经成为信创深化程度第二高的行业(仅次于党政),但是目前仍被海外产品占据主流份额。以数据库为例,即便达梦、人大金仓、南大通用等国内数据库厂商的部分技术已经赶超国际,但金融核心事务型数据库90%以上的市场份额仍由Oracle、IBM等占据。数据库厂商沃趣科技CTO魏兴华公开表示,数据库的国产化改造难度很高。原因是现阶段很多国内大型企业的业务都是由第三方isv提供,因此,业务重写、数据库选型、数据的平稳迁移等都需要第三方参与评估,替换下来时间、人力等成本并不低。出于多方面原因,多家金融机构的数据库替换节奏大致保持在每年替换20%,而这已经是不慢的速度。
2.核心领域产品技术能力与国外成熟厂商依然差距较大。
核心业务的信创替换就像给一辆高速行驶中的汽车更换发动机,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和专业的经验,很容易出现“翻车”事故,给用户造成真金白银的损失。从硬件来看,国产厂商的确在信创PC、存储等方面跑出了一些路径,但在最关键的芯片等领域,与国际领先水平仍然具备较大差距。对于高端的CPU芯片、存储器芯片、高性能模拟芯片等,依然离不开对进口的依赖。比如,我国CPU芯片市场主要仍由Intel和AMD双寡头垄断,国内厂商如龙芯中科、华为海思、飞腾、申威科技等出货量仍然不大,在国内市场的替代率合集不超过1%。
从软件来看,虽然除了部分工业软件品类外,国产软件的品类基本覆盖齐全,但是从用户视角看,产品性能不稳定、功能丰富度不足、核心功能不好用等痛点,依然广泛存在。在金融行业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很有代表性。某银行将OA系统从传统架构做迁移时,信创系统上线之后出现了业务不可用、访问延迟太大等问题,并遭到多位行领导投诉。由于系统切换已经完成,只能优化改进,无法退回到传统架构做割接,所以极大影响了企业管理流程的正常运转。
3.厂商互认证风潮回落,但兼容适配仍不够深,也不够广。
生态一直以来都是信创深化落地的关键,2020年底,国内软硬件厂商曾开启过一小波兼容性互认证风潮,构成了国内信创生态的基础。但伴随着风潮的回落,应用范围窄、通用性差、单点验证等更深层次的制约因素,也逐渐浮出水面。
究其根源,是信创底层的复杂性,跨品牌、跨架构甚至跨年代的基础设施,处理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厂商的指令、标准、功能特性均不一致,历史数据、文件等也大量遗留,如何使其结构化并安全纳管至新的信创体系,也是一大难题。另外,出于业务和市场占有的考虑,部分厂商也会刻意互设门槛,走具有排他性的适配路线;或者进行一些看上去很美,但是远离业务场景、实际价值有限的操作;甚至急功近利,没有经过适配测试就互发证书,诸多制约累积下来,都一点一滴成为了生态前进的掣肘。
实际上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生态兼容适配性仍旧会是用户端非常看重的选型因素,也会是影响信创深化发展的核心。
而新时代的用户更迫切的需求,是如何基于安全红线、用户体验,实现屏幕底层差异的一体化升级替换,尤其是能否精准、高效地解决遗留系统的迁移问题,而这恰恰是国产厂商在适配上最需要发力的切入点。
4.非标需求大量存在,经验的不可复用影响替换拓展速度。由于用户业务场景日趋复杂,时刻都会新增大量的多源异构数据、难以量化的场景,极其具备行业属性和业务属性的非标准化需求,导致信创厂商无论是新老迁移还是新建重做,遇到的问题往往是独特的、极其细分的。即便是同处一个行业,不同公司之间组织架构、业务侧重点、替换节奏的不同,都大量存在,这意味着许多解决方案或操作经验难以复用。当然,挑战与机遇并存,当趟平了本地化复杂场景的原始门槛,经历了漫长的选型、适配、迁移、改造周期,这种本地化特色和深耕,也会成为国产厂商区别于国外厂商的优势。随着情况慢慢改善,信创替换也会逐渐步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