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IL®从V1版本(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到2018年年底推出ITIL®4版本,它已经在ITSM领域耕耘了近40年,是ITSM领域的最佳实践,也是ITSM领域培训和认证的领导品牌。
ITIL® V1版本的知名度不高,再加上它没有进入中国市场,所以了解它的人很少,我们就不在此介绍了。让ITIL®成功的版本是V2,它发布于2000年,在2002年前后进入中国。所以,我们国人熟悉的是ITIL® V2版本。ITIL® V2的框架比较简单,内容也不是很多,核心的东西就是十个流程加一个服务台职能(见图二)。ITIL® V2是面向IT运维管理的,因为它的内容简单实用,所以很快就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很好的推广。
图一:ITIL V2的核心内容
ITIL®从V3版本开始,就不只是关注IT运维管理了,而是把自己提高到了IT服务管理的高度,引进了生命周期的概念。ITIL® 2011版在V3版的基础上做了小幅的改进,但框架并没有改变。
图二:ITIL® V3/2011的核心架构
从图二中我们可以看出,ITIL® V3/2011由服务战略、服务设计、服务转换、服务运营和持续服务改进五个模块构成,也就是说对于IT服务,ITIL® V3/2011要实现端到端的全方位管理,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上线、运维和持续改进。
ITIL® 4把ITIL®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结合了客户/用户体验、价值流、数字化转型等新理念和Lean(精益)、Agile(敏捷)、DevOps(开发运维一体化)等新的工作方式。ITIL® 4能够指导组织去面对ITSM新的挑战,并使用新的现代科技,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在ITIL® V3/2011的基础上,ITIL® 4又把它的管辖范围从IT服务管理扩大到了IT-Enabled服务管理,而在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服务都是IT-Enabled。所以说,ITIL® 4的管辖范围还是端到端,而且面更宽了(几乎是所有的服务都可以管)。图三是ITIL® 4框架的两个核心组件服务价值系统(SVS)和四个维度模型。
图三:ITIL® 4框架的两个核心组件SVS和四个维度模型
通俗地讲,ITIL®从V3版本开始,就不想只守着“IT运维管理”这一亩三分地了,而是要端到端地把IT服务的所有事情都管起来,从需求分析到开发到测试到上线到运维再到持续改进。但十多年过去了,ITIL®开发方的愿景实现了吗?我觉得差距还很大,起码在我们国内是这样。当大家说到ITIL®的时候,广大客户/用户还都认为它是做“IT运维管理”的,而不管它是什么版本。所以,对ITIL®的开发方来说,实现它的愿景还是任重道远呀!
既然ITIL®的愿景还没有实现,那ITIL®的底线是什么呢?这个问题ITIL®官方在ITIL® 4 Foundation的资料中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七个核心实践(如图四所示)。熟悉IT运维管理的同学肯定能理解,这七个实践是IT运维管理中最重要、最实用的。
图四:ITIL® 4的七个核心实践
熟悉DevOps的同学应该知道,DevOps认为传统的ITIL®太重了(ITIL® 2011版有26个流程和4项职能),因为DevOps倡导的是自动化运维,不需要这么庞大的运维管理体系。所以,在EXIN《DevOps Master白皮书》中就提出了“轻量级ITIL®”的概念。我个人认为,ITIL® 4中提出的“七个核心实践”的概念,就是对DevOps中“轻量级ITIL®”的响应,也是与时俱进和面对现实的表现。
ITIL®的愿景是把与“服务”相关的所有事情都管起来,实现“端到端”的全覆盖;而ITIL®的底线是守住IT运维管理这块老根据地,让“七个核心实践”长期发光、发热。ITIL®的开发方有追求(愿景),也有底线,我本人还是挺佩服他们的,也愿意为ITIL®在国内的推广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上是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