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论证属于项目选择问题,决定项目选择的优先级。具体的选择方法如下:
非数学模型:圣牛模型(指项目由组织中的高层权威人士提议产生,权威人士可能是该组织的缔造者,象马云这样的人物)、经营需要模型(例如,受洪水威胁的工厂,修建防护堤坝的项目就不需要过多评估)、专家意见模型和比较利益模型(Q-sort)。其中比较利益模型是难点,关于比较利益模型的详细解释如下:
如果项目实施组织涉及多个项目的选择计分不相伯仲,还可以通过比较利益模型,即我们通常提到的Q-排序(Q-sort)模型来进一步比较。比较利益模型就是根据项目的相对优点进行排序,最终决定哪个项目为首选项目。Q-排序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为每位参与项目选择评估的参与者准备一副卡片,每张卡片上写上待选项目的名称和内容简述;
第二步:让每位参与者把卡片分成两堆,一堆代表优势项目,另一堆代表劣势项目。优势和劣势项目的数量不用相同;
第三步:让每位参与者从每堆卡片中抽出一些放在一堆,代表中等优势项目;
第四步:让每位参与者从优势卡片中抽出一些放在一堆,代表最有优势的项目,再在劣势卡片中抽出一些放在一堆,代表最劣势的项目;
第五步:让每位参与者考虑自己的选择,权衡每张卡片的摆放位置,直到满意为止。
数学模型:投资回收期(PaybackPeriod)、投资回报率(ROI)、净现值(NPV)和内部报酬率或内部收益率(IRR)和收益成本分析(BCR)。
投资回收期:投入和收益相等所对应的投资周期。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动态考虑现值的问题(即贴现率,并把累积收益折现后再与投资金额比较),选择最短的;
投资回报率(ROI):Return on Investment,年利润增加额除以投资额,利润增加额=收益-成本-税金,选择ROI最大的。
净现值(NPV):将未来几年的收入折现到投资时对应的价值,再用计算的结果减去最初的投资额,即为NPV。如果NPV>0,代表值得投资。NPV越大越好,通常考试一般最多计算到第三年。
(注释:要求会简单计算,净现值考虑了时间问题,选择最大的);
内部收益率(内部报酬率IRR):累计现值等于最初的投资额的折现率,即净现值等于零的贴现率。跟同行业或本企业内其他项目对比,本项目的收益率应大于内部收益率。比如,同行业收益率是15%,如果本项目的收益率20%>15%,值得投资;如果本项目收益率10%<15%,不值得投资。
如果是用NPV和内部收益率(IRR)、投资回收期进行比较,只看NPV。
收益成本分析(BCR):由预期收益除以预期成本所得出的比率(Benefit(Payback)/Cost Ratio) 。 每投资一美元所获得的收益。理论上越大越好(选择BCR>1的项目),并需要考虑收益递减规则,了解边际曲线(不是质量收益越高越好,还需要考虑成本投入的性价比)的概念。
另外还可以通过预期货币价值(EMV)(P339)的分析进行商业论证,EMV又称决策树是定量风险分析的工具,分析当某些情况在未来可能发生或不发生时,计算平均结果的一种统计方法。EMV是在风险中立的假设之上来对项目投资的机会和威胁进行比较的。某项目的EMV>0,可以选择做这个项目),所以EMV可以作为一种项目选择的工具。决策树也是一种树形图(树形图是一种质量管理工具)。因为树形图中的各嵌套分支都终止于单一的决策点,就可以像决策树一样为数量有限的依赖关系确立预期值(P245)。